钱不是万能的,但它却能解决99.99%的问题。
格莱美,也同样在这个范围之内。
事实上,隔壁的奥斯卡,已经被韦恩斯坦兄弟和后来的梅根-埃里森无数次的证明了,哪怕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奖项,同样会受到美元的影响。
虽然在格莱美,还没有被人玩坏到这个地步,但凡事总有第一次。
事实上,金钱影响格莱美的现象,从八十年代就已经初露端倪,只不过那个时候大家还比较矜持,讲究一个委婉,“收买”评委和会员的钱,也不是花在了明处,而是从侧面施加影响。
直接送支票这种事,别说在八十年代了,就算是再过十几年,也会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抵制,就算有人敢送,评委和会员们也不敢收。
或许有个别这样的现象,但指望用这种手段来拉选票,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的价值。
至于以“借用播放设备”为由,赠送高档dvd、黑胶播放机等等,名义上合乎规则,实际上和行贿没有任何区别的手段,在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这一段时间里才开始兴起。
就算是这样的方式,还是从隔壁好莱坞学来的。
在过去,唱片公司和明星们想要影响格莱美,手段通常都更加委婉,主流一点的,会在媒体上投放大量的软文广告。
而手段更偏门一些的,则会针对评委和会员们的喜好,炮制出一个看似和流行乐坛无关,实则对乐坛影响深远的大新闻,例如1983年那次著名的黑人游行运动。
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,也不得不承认,那是一次堪称经典,足以载入教科书的公关营销,亦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典型。
不过,随着时间的流逝,格莱美公关的营销手段也越来越激烈,越来越尖锐。
过去的那老一套,依然有使用的价值,但却不再是主流。
比如说传统的软文广告营销,到了现在,就只能作为辅助手段。
依然要用,但不至于太过重视。
在几年之前,乐队的公关团队,在使用预算时的主要“行贿”手段,是“借给”评委和会员们高档的播放设备,同时在赠送礼品的清单上,将规则所允许的数十美元一瓶的普通香槟,换成上千美元的高档香槟等等。
但无论怎么换,至少从规则的角度来说,这些赠礼都在规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。
也花不了多少钱,如果不是想要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年份里冲击三大通奖,小几百万美元的预算,已经是足够了。
而到了现在,每一位对格莱美有所野心的明星,在预算上的开支越来越大,一个个公关团队在使用资金的时候,也更加需要绞尽脑汁地去思考如何将利益最大化。
虽然专辑的质量以及明星本身的号召力,仍然是评奖的第一要素,但场外因素的影响,已经越来越明显,明显到哪怕是一个外行人,只要对格莱美稍有关注,也能看得出来的地步。
想要在如此激烈的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