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前几天盐工不是说,熬卤的时候往里倒豆汁,可以去除杂质吗?为何味道还是那样?我要更咸的盐!而不是苦的!明白吗?”
他是个实用主义者,若浪费了那么多人力舂豆子,结果就只让这盐看起来没那么黄,对他来讲,是得不偿失。
叔鱼很不高兴。
盐场管事忙跪下:“臣有罪。”
这些家臣都是精挑细选,共叔鱼并不是残忍的人,只说了句“若再煮不出更好的盐,你就去山里采石吧!”,就任他跪坐在旁,继续询问管理商户的家臣:“最近鲁盐售卖情况怎样?”
盐很重,且沾水就化,若是运到遥远的地方售卖,成本就会很高,若是大肆在楚国卖,又会引起国内注意,共山的盐,就多卖到大纪与荆山。
而大纪与荆山,又一向是鲁盐的市场。
因此,共山的盐这几个月大量进入市场,难免与鲁盐发生冲突。
鲁国土地狭小,除了文化方面有特长,综合实力几乎是六国中垫底的存在,海盐贸易对鲁国来讲,可以说是支柱性产业,若是做得不够隐蔽,共山与鲁国之间迟早会发生战争,这不是共叔鱼所愿意看到的。
家臣听到这话,立刻笑了起来:“我们的盐更好,我们的盐不卖光,他们的就没人买呢!”
听到这话,盐场管事也挺直了腰杆。
之前他很怕主人责骂,并不是因为自家熬的盐不好,而是因为不能比以前更好。
家臣们欢欣鼓舞,
叔鱼却拧紧眉头,吩咐道:“下次不可再往这两国卖了。”
“那卖到哪里呢?”家臣立刻着急起来!
郑国有井盐,金国又有湖盐,赵国虽产盐不多,却与金国世代交好,也不缺盐,难道要卖到燕国去吗?
燕国虽然不擅长煮盐,白费了漫长的海岸线,可它也挨着鲁国,完全可以进口鲁国的盐,没道理舍近求远买共山盐啊!
燕国行事不讲究,让诸国不耻,可不耻的同时,没有谁会跟钱过不去,尤其是相对贫困的鲁国。
两国供求关系也很稳定,想要横插一脚,可不容易。
再说,好不容易建好的商路就这么断了,实在可惜!
“卖到国内吧!”
楚国有盐,却不是所有地方都不缺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