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《李双双》那样,形成诙谐幽默的家庭剧,寓教于乐。
我沿着这个思路,一点点往下创作,最后磕磕碰碰,写出了这么一个剧本儿。”
他说完,王洋点了点头,“年轻人就是有想法。”
“人作家的层次就是不一样,搞个剧本儿游刃有余。”
“京郊的马车问题一直存在,没人能想到写个剧本儿,人家就想到了。”
“这就是作家细微的观察力。”
“.”
江弦静静听着。
实际上,这部反应京郊问题的电影,反倒是由上影厂拍摄而出。
上影厂身在上海,却特喜欢拍四九城,《城南旧事》也由上影厂拍摄,在上海滩拍出了20年代老京城的风貌。
不过这也和各大厂拍摄属性相关,上影厂爱拍城市片,长影厂拍工业片,八一厂自然是战斗片。
至于这部《车水马龙》.
这是一位京城编剧赵大年的作品,此人是京城农机局有名的笔杆子,《琴童》《车水马龙》《当代人》这些电影都出自他笔下,都在全国引起轰动,颇为经典。
《车水马龙》的故事也不复杂。
一条明线,一条暗线。
明线:女主角艾京华,作为部门干部,来京郊要为公社装备一批汽车,代替马车进城送菜,遭到了马大车为首的老马车把式顽固反对。
暗线:艾京华是马大车未过门的儿媳妇,马大车的儿子参军去了,整部电影没几个镜头,所以马大车根本不知道这重关系。
这其实就有点后世网文的意思,观众们掌握着“信息差”,知道艾京华和马大车的底层关系,再看公公费尽心思耍鬼招对付自己的儿媳妇,就自带很强的爽感以及喜剧效果。
很多时代造就的老电影后来都褪色了,但《车水马龙》依旧是能吸引人看进去的一部。
聊了一会儿,王洋点评起来。
“你这个剧本,内核是新旧冲突的改革电影,叠了未来公公和儿媳这一番,哪里藏哪里露,铺设好伏笔,再一一打开,层次多了起来,写的很有想法。
就是这个结尾,这个公公观念的转变,仅仅是捅破了这层玻璃纸,就意识到了错误,立意一下就弱了,不过这个局限不是你能解决的问题,总体来说,这已经非常不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