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么快就改好了?”王濛惊诧。
“这不马上就要过年了,不想拖着,赶紧在2月那期刊发吧。”
王濛给他拎把椅子,又给他倒杯热水,“来,暖暖身子。”
“嘶啊。”江弦砸吧一口热水,一股暖意流淌向四肢,舒服很多。
王濛捧着稿子简单扫了一眼,随后放下,缓缓讲道:“你这篇稿子,多亏是李清泉同志力排众议,最终才决定刊发的。”
“反对的声音很大?”
“不小。”王濛扶下鼻梁上的眼镜,“社里的同志倒不是对你有意见,是觉得刊发出去会有风险,有所顾忌。”
“李清泉同志怎么想的?”
“他马上要被调去《人民文学》,伱也应该明白,这种时候,最怕有什么闪失.”
江弦诧异,“那他还力排众议?”
王濛笑了笑,“这也正是我钦佩他的地方。”
闻言,江弦面露思索之色,片刻之后便明白了王濛所说的钦佩是什么意思。
稿子若是真出什么事情,追究下来也是李清泉的责任,他是时任主要负责人,届时他调入其他单位,已和《京城文艺》没什么关联,等于说他愿意为这份稿子担下风险。
这魄力,这胆识。
可不是哪位编辑都有的。
天津。
“俗话说得好,'不到劝业场,枉到天津卫'。”
冯骥才作为本地人,在前面儿带路,后面跟着江弦和李景峰。
仨人在劝业场后门一家卖锅巴菜的街头小铺坐下,冯骥才说这是天津名店,屋小人多,连个凳子都抢不着。
好在他们仨人高马大,江弦和李景峰在一稍松快的角落,守住小半张空桌子,不过没有凳子坐。
冯骥才去买牌、排队、自取饭食,很快端回来,带汤的锅巴、热烧饼、酱牛肉、老豆腐。
热气灼人、口舌生津。